【每周一星】孫光磊:用創新“硬核”實力,為參建項目“加冕” | ||||
| ||||
編者按:自2019年3月起,他在短短5年時間里,憑借突出的創新能力和扎實的專業素養,斬獲了7項專利、5項省部級工法、5項省級QC成果以及多項群創成果獎項。他用實際行動為參建項目鋪就通往“國優”的堅實道路,成為項目技術領域中當之無愧的“主攻手”。他就是華中院科研基地項目技術負責人——孫光磊。 技術先行 科技賦能生產 2019年3月,孫光磊接到調令,前往華中院科研基地項目擔任技術負責人。該項目施工難度大,涉及“超大規模高大模板施工”“鋼與混凝土結構”以及“斜柱施工與水平面最小夾角66.8°”等諸多復雜工藝,這些挑戰瞬間點燃了他內心攻堅克難的斗志。懷揣著大干一場的抱負,孫光磊毅然推開了項目的大門。 時間緊、任務重,項目進場即全面開工。面對人手不足、事務繁雜的局面,孫光磊深知,只有規范化、體系化的管理才能確保項目順利推進。他秉持“技術先行”的理念,一頭扎進施工圖紙與規范資料中,同時深入施工現場開展調研,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完成了施工組織設計、創優策劃及60余份施工方案的編制工作,牢牢掌握了項目施工的每一個要點。 為了保障施工質量,孫光磊制定了材料驗收、管理、封存等一系列標準化流程規范,并針對施工工藝打造了圖片樣板示范區,還在現場設置了實物樣板示范區。通過施工前的樣板交底,實現了項目施工標準的可視化與質量的可控化,為項目的高質量推進筑牢了根基。 在深入研究施工圖紙的過程中,孫光磊愈發感受到項目施工工藝的復雜性和施工難度的巨大挑戰。為了降低施工風險,實現項目質量創優的目標,他果斷引入BIM技術,為項目難題精準破題。 “BIM+協同管理”方案一經推出,便得到各相關單位的積極響應。設計與總包單位迅速組建了兩套BIM團隊,從公司BIM中心的技術支持到每一個分部分項的建模工作與實施應用,團隊分工明確、協作高效。孫光磊帶領總包BIM團隊,將BIM技術深度應用于全方位建模、圖紙會審、機電管線綜合優化、二次階段排磚、重難點工藝演示以及可視化交底等工作中,實現了進度、質量、安全、成本的全方位協同管理,極大地提升了項目施工效率與建設質量。 據統計,在建模過程中,孫光磊帶領團隊共發現原始圖紙中可優化建筑設計問題20處、結構設計問題42處。他將這些問題分類匯總,并及時推進圖紙變更工作,有效減少二次施工,降低施工風險,為項目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逢山開路 創新攻堅難題 華中院科研基地項目最高處層高達10.29米,項目施工過程中需完成高空樓面鋼柱安裝工作。然而,建筑四周場地狹窄,起重機無法站立,導致常規安裝方法無法適配施工現場。 “只能靠人工!”孫光磊果斷說道。 “這么高的位置,用人工?”同行人員紛紛質疑,他們都深知這項工作的難度與風險。 面對困境,孫光磊沒有退縮。他帶領團隊經過多次BIM模擬與精密計算,成功發明出一種人工安裝鋼柱的裝置,開創了高空樓面人工安裝鋼柱的先例,并順利申報為實用新型專利。 從親手組裝、實驗到檢測銷軸組件、裝置受力構件、錨固件及手動拉鏈葫蘆等每一個部件,孫光磊都一絲不茍,確保裝置安全可靠。他還親自在現場監督、指揮鋼柱安裝裝置的搭建與使用。 在施工過程中,工人師傅在鋼柱根部及待安裝鋼柱相應部位增設銷軸組件,將加工好的裝置受力構件組裝到位,并用錨固件與現有建筑物可靠固定。最后,設置好手動拉鏈葫蘆,經過嚴格檢驗各部位固定牢固后,啟動手動拉鏈葫蘆,逐步將鋼柱斜拉到位。 憑借這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擔當,孫光磊不僅攻克了高空樓面鋼柱安裝的難題,還成功解決了大角度斜柱加固、環形梁安裝及鋼混組合柱施工等諸多復雜問題,為工程的順利推進貢獻了創新力量。 質量為本 匠心鑄就精品 華中院科研基地項目自啟動之初,便制定了嚴苛的質量標準與創優目標。為了不辜負公司的期望,孫光磊積極與相關獎項評審機構對接學習,精心策劃創優實施方案,始終堅持質量與安全標準化管理,嚴格落實程序與行為標準化,并充分應用BIM技術實現協同管理。 “誰家技術總工天天跑現場啊,曬得快跟我一樣黑了?!甭牭焦と藥煾档恼{侃,孫光磊爽朗一笑,沒有多作解釋,繼續埋頭于手頭的工作。在他看來,技術人員只有泡在工地現場,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鋼混結構環形梁整體吊裝施工方法”,正是他在現場探查時,為提升建成質量主動進行工藝升級的成果。 鋼混結構環形梁在大型建筑超限結構部位是較為常見的,但孫光磊發現,現場環形梁的原位安裝不僅費時費力,成型質量也難以保證。于是,他潛心鉆研,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施工方法: 將環形梁鋼筋深化分解并加工制作完成后,選擇適宜、平坦的場地搭設配套環形梁綁扎操作平臺,逐步完成環形梁鋼筋安裝。待環形梁安裝并驗收合格后,利用起重設備將其整體吊運至原位,隨后即可開展與之相連的框架梁安裝。 這一方法實現了環形梁綁扎安裝與樓層模板施工的同步進行,不僅有效提升了環形梁的安裝質量,還節省了工期和施工成本。該方法榮獲公司2021年度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一等獎。 從框架梁底部保護層控制方法,到新型后澆帶支撐體系,再到多種技術發明與新型工法,孫光磊用一項項創新成果,為項目的高品質建設保駕護航。 榮譽總是屬于有準備的團隊。華中院科研基地項目先后榮獲“河南省建筑工程質量標準化示范工地”“河南省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標準化示范工地”“鄭州市‘結構商鼎杯’”及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舉辦的“第二屆工程建設行業BIM大賽”三等獎等多項榮譽。目前,孫光磊正帶領技術團隊為國家優質工程獎的申報做足準備,待項目竣工后,河南省新技術應用示范工地和河南省綠色施工示范工程獎項也將同步申報。 技術創新無止境,攻堅克難增效益。孫光磊用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苦練本領、精研業務,不畏困難挑戰,不斷打破常規,不停探索進取,成為了項目科技創新的帶頭人。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