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首例” 打造“模板”
| ||||
| ||||
治理規模超630萬噸,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存量飛灰取樣合格率僅21.4%……公司承建顏春嶺填埋場項目是當前全國一次性治理規模最大、場內填埋成分最復雜的生態治理類項目。項目團隊面臨的不僅是“垃圾山”,更是一座“問題山”“困難山”。 為實現顏春嶺填埋場的資源回用和庫容再生,公司以創新為突破口,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團隊不斷積累和總結治理與修復經驗,并將這些經驗直接轉化為可套用的模板,或通過技術組合的方式,衍生成多種復合修復技術,使其可廣泛應用于全國同類型垃圾填埋場治理中,全力助推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可持續發展。 “制定新標準” 開啟定額認定新篇章 顏春嶺填埋場項目在設計施工過程中,引入了多項創新技術與工藝,包括垃圾篩分、飛灰螯合、除臭運維以及GCL復合墻等。然而,這些新技術在海南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缺乏相應的定額標準,導致項目在計價依據方面存在不充分和不完整的問題,這對項目的概算批復工作產生了較大影響。 為解決這一難題,項目團隊與海南省標準定額站進行了深入溝通。2023年9月2日,項目正式啟動了定額測定工作。通過實地監測,詳細記錄了現場施工每一道工序所需人力、時間、材料、設備等數據,并不斷優化定額測定方案。最終,項目成功完成了垃圾篩分、除臭運維、飛灰破碎、螯合和裝車等定額子項目的編制工作。10月22日,隨著垂直阻隔工程GCL 膨潤土防水毯垂直安裝定額測定工作的圓滿完成,項目的定額階段性測定工作也順利告一段落。 此次定額測定工作的成功開展,不僅為項目的概算和預算審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進一步完善了垃圾填埋場治理的造價標準體系,對后續的垃圾填埋場治理和無廢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預、防結合” 打開堆體開挖新思路 由于長時間超填,顏春嶺垃圾填埋場堆體高達115米,且大部分坡度為1∶2,導致堆體內不安全填埋氣體濃度高,存在堆體失穩滑坡的安全隱患。同時,填埋場所處地區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臺風及暴雨極端天氣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在開挖過程中容易產生雨污合流、臭氣外溢等風險。 面對堆體開挖外運工作中的重重困難,項目團隊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創新性地采用了“垃圾堆體開挖好氧預處理”與“五位一體”除臭控臭施工措施。具體而言,在垃圾堆體內埋設注氣井和排氣井,利用風機向垃圾堆體中注入新鮮空氣,有效激活其中的好氧微生物。在適宜的含氧量、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好氧微生物會加速有機垃圾的分解和腐熟,促使堆體逐步穩定。同時,通過氣體置換,逐步降低堆體內不安全填埋氣體的濃度,使其各項氣體濃度處于安全限值內,從而實現安全開挖并降低惡臭氣體濃度。 為了消除惡臭氣體對周邊居民的影響,項目團隊在堆體開挖時采用了“垃圾本體除臭、作業面空氣除臭、作業區下方除臭帷幕圍堵、手持應急噴槍、外圍噴霧除臭”五位一體除臭控臭措施,全方位防止臭氣外溢,有效減輕周邊大氣污染的控制壓力。同時,項目部還同步限制了機械活動范圍和車速,并定期噴灑除臭藥劑,確保臭氣防控無死角,顯著解決了垃圾堆體開挖過程中的異味問題。 “破碎再螯合” 探索飛灰處理新形式 在顏春嶺垃圾填埋場南側庫區的飛灰填埋專區,堆積著約11.8萬噸、體積達14.75萬立方米的生活垃圾焚燒飛灰。2022年3月的飛灰取樣檢測結果顯示,合格率僅為21.4%,主要超標項目為鉛和鎘,這表明傳統的處理方式已不再有效。若不對這些飛灰進行妥善處理,土壤和地下水將面臨嚴重污染的風險。經多次論證,項目團隊決定對現有飛灰進行開挖并重新螯合處理。 存量飛灰即失效飛灰的螯合工藝在全國尚屬首次嘗試。為此,項目部管理團隊組建了技術攻關小組,將理論研討與現場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試運行中逐步掌握了破碎、螯合等關鍵技術,經過無數次實驗,最終確定了螯合劑的最優參量。在項目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飛灰含水量過大、螯合設備上料機皮帶粘連堵塞等一系列難題,成功使2800噸飛灰通過螯合處理后的檢測,全部達到合格標準。顏春嶺填埋場項目因此探索出了一套完善的失效飛灰再螯合工藝流程。 為滿足飛灰螯合生產的需要,項目專門建設了飛灰預處理車間(1866.24平方米)和螯合車間(2981.16平方米)。飛灰的總開挖量為10.53萬噸,螯合后的增重系數約為1.11。開挖出的飛灰首先由環保渣土車運送到飛灰預處理車間,在這里,使用鎬頭機和挖掘機對飛灰進行破袋和初步破碎,使其粒徑縮小至約30厘米。隨后,飛灰進入人工分選平臺,由工作人員將其中的噸袋等雜物撿出,再經過顎式破碎機進一步破碎,使粒徑降至約3厘米。最后,通過密閉式輸送帶將飛灰送至螯合車間進行后續的螯合處理。 經過螯合處理并檢測合格的飛灰將進行規范化填埋。其中,3.3萬噸飛灰外運至儋州飛灰填埋場,而剩余的9.54萬噸飛灰則在場內進行規范化回填。由于螯合后的飛灰跨地區運輸難度較大,運輸路徑長且需經過兩個水源保護區,項目團隊制定了詳盡的運輸方案和嚴密的應急預案,多次實地考察儋州飛灰填埋場,并在運輸過程中通過數字中心對車輛的軌跡和裝卸過程進行嚴密監控,確保飛灰外運的各個環節既順暢又符合環保要求。 失效飛灰螯合工藝的成功攻克以及飛灰跨地區外運的寶貴經驗,為填埋場垃圾的資源再利用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上墻加下幕” 開創防滲阻隔新模式 顏春嶺垃圾填埋場因長期超容、超時運行,其底部原有的防滲漏系統已存在滲漏風險,引發了群眾對“垃圾填埋場是否污染周邊地下水”的廣泛關注和擔憂。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項目團隊精心設計并實施了一套綜合方案,以“垂直阻隔技術切斷污染源頭、抽排控制污染地下水水位、污染水質監測”為核心,向周邊群眾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其中,垂直阻隔技術采用創新的HDPE膜(GCL毯)復合墻+帷幕灌漿組合工藝,最大深度接近百米,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嘗試。 根據現場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情況,項目巧妙地將垂直阻隔防滲體系工程劃分為兩大部分。首先,在填埋場地下水上游(東南方向)來水方向設置帷幕灌漿屏障,有效削減進入填埋場底部的來水量,從而減少污染地下水的抽提處理量。其次,在填埋場地下水下游(西北方向)創新性地采用“上墻下幕”阻隔技術,即在地下水較為活躍的區域,使用阻水效果更佳的柔性復合墻,而在其他區域采用帷幕灌漿,以實現精準防控。 為確保徹底切斷地下水污染源頭,全面阻隔顏春嶺垃圾填埋場下的地下水與外部地下水交互,項目將垂直防滲漏系統環繞整個垃圾填埋場,總長度約2公里。其中,柔性復合墻的軸線長度達885.15米,其余部分則由帷幕灌漿完成。由于填埋場地處復雜的火山巖地層,地質情況多變,帷幕灌漿的最深處將達105米,相當于在填埋場地下與不透水巖層緊密結合,形成一道平均深度為83米的堅固水泥墻,整體結構宛如一個巨大的“桶”,將垃圾滲濾液牢牢地“裝”在其中,有效防止其外滲。 在填埋場地下水下游方向,垂直阻隔防滲墻的首幅HDPE膜下設深度達36.5米,這是項目垂直防滲漏體系中的最深幅HDPE膜。目前,超容垃圾開挖轉運工程已圓滿完成,垂直阻隔防滲體系工程施工也即將收尾。屆時,周邊環境及地下水環境將得到進一步的顯著改善,為當地群眾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 “篩分再利用” 開辟焚燒產能提升新路徑 近年來,生活垃圾清潔焚燒發電在我國眾多地區逐漸成為破解“垃圾圍城”難題、加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關鍵舉措。然而,從東部沿海的發達城市到中西部地區,垃圾焚燒廠普遍面臨“吃不飽”的困境。這主要是由于垃圾焚燒電廠的超前規劃與原生垃圾源頭減量之間的矛盾,導致垃圾焚燒廠無法實現滿負荷運行,部分焚燒爐閑置,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從而阻礙了“無廢城市”建設的步伐。 顏春嶺填埋場項目另辟蹊徑,秉持“向存量要增量”的理念,將陳腐垃圾重新資源化利用,為“破局”提供新思路。這一創新做法也引起了CCTV2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的關注,并被作為典型案例進行了報道。 項目團隊在處理陳腐垃圾時,首先將其運送至瀝水車間進行瀝水晾曬,待含水量達到標準后,再通過篩分線將其輸送至篩分車間。在篩分車間,借助滾筒篩、磁選機、風選機等先進設備,垃圾被精準地分為惰性物和輕質物兩類。其中,輕質物的熱值符合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要求,可與其他垃圾混合后進行有效焚燒發電。通過超容垃圾的開挖轉運,顏春嶺生活垃圾填埋場將原本超期服役的陳腐垃圾重新資源化利用,這不僅解決了填埋場垃圾超容的難題,還有效滿足了周邊垃圾焚燒電廠的產能需求,實現了雙贏。 對于無法直接焚燒發電的惰性物,項目團隊同樣沒有放棄對其資源化利用的探索,堅持不懈地對惰性物進行深入分析檢測。物理組的分析結果顯示,惰性物有望替代部分水泥熟料生產原料,為建材行業提供新的原材料選擇;而化學組的檢測結果則表明,雖然惰性物不能滿足農用或綠化種植土壤的標準,但其有可能作為第二類建設用地土壤使用。如何將垃圾填埋場開挖篩分后的惰性物料進行高效資源化利用,已成為項目團隊及該領域所有研究人員共同探索的新方向。 建設一個項目,造福一方百姓,樹立一座豐碑。顏春嶺填埋場項目的實施,不僅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改善了周邊人居環境,降低了環境風險,還積極踐行了“兩山”理論,為海南自貿港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電建力量。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