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
| ||||
| ||||
一路向西,山脈的褶皺漸漸展現在眼前。燕山與太行山在此交匯,造就了北京房山區多山且多水的地理環境。12月,山區最低氣溫已跌破零下10攝氏度,項目部附近崇青水庫的整個湖面被一層冰面覆蓋,意味著嚴冬已然到來。 清晨,太陽剛剛升起,遠山近水,還有泛著幽幽藍光的湖面,與此時在房山水毀災后重建項目揮汗如雨、奮斗不息的電建人共同定格,勾勒出一幅獨特的生動場面。 攻堅克難 敢讓山河展新顏 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的容顏,但讓山河煥發出新顏的亦有一群默默扎根在房山山區、無私奉獻的電建人。房山區,東臨永定河,西至拒馬河,中有大石河貫穿南北,內有小清河、牤牛河、刺猬河、挾括河等十條小河道,由于受西北山區暴雨中心區(面積達1327平方公里)和東部永定河分洪或決堤的影響,歷史上水患頻繁。 房山水毀災后重建項目緊鄰崇青水庫,是去年杜蘇芮“23·7”流域性水災中受損最為嚴重的河道之一。本次修復長度約2.57公里,施工內容繁雜且艱巨,主要包括土方工程、河道工程、跌水工程、道路工程、綠化工程、橋梁工程。該項目完工后,將有效恢復崇青水庫水道原有功能,消除防洪安全隱患,對基礎設施提升、生態環境治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深遠意義。 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光榮的使命。當談到項目入場時的情況,項目經理張杰還十分感慨:“我們計劃開工日期是2024年2月5日,當時正值春節假期,受節日影響人員遲遲召集不上來。直到3月15日,我們才拿到監理批復的開工通知單,土建才正式開始。”秉承著“為社會承擔責任,為企業創造效益”的理念,項目管理人員迎難而上,積極對接業主單位、設計單位,發揮央企的組織優勢和管理優勢,合理調配有限資源,早日安排人員機械入場,確保項目工程建設有序推進。 其中,保證汛期之前完成河道疏挖,具備過汛條件,是項目面臨的首個嚴峻挑戰。時間緊、任務重,面對業主單位下達的施工任務目標,項目團隊加班加點已經成為常態。“我們投入了最多的人力、物力和管理力量,開工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挖土、填土,工程可以說是夜以繼日。”從開工到5月底,僅用了40余天,使全線2.57公里的河道具備過汛條件,共挖土38萬立方米,挖石3萬立方米,展現出驚人的執行力和戰斗力。在今年汛期來臨時,項目管理人員凌晨兩點冒雨開展巡邏,保障了河道的汛期安全,受到當地有關部門表揚。 道路意味著暢通,而在此次房山水毀項目中,路卻成了阻礙工程進度的“攔路虎”。此次水毀項目下游段,要在原有河道基礎上拓寬至60米,土地征遷涉及一條沿河公路、部分農田以及紅線范圍內電力設施、通訊設施,征遷面廣、種類多,難度大,需要協調農戶以及多方相關單位。據了解,明年5月31日汛期來臨之前,工程必須形成行洪斷面,完成全部河道主體結構。對此項目成立了專門溝通協調小組,搶抓時間,推進征遷工作有序進行。 目前,房山水毀災后重建項目正搶抓春節前有效施工時間,聚力攻克施工難點,爭取早日完成項目建設任務,以實際行動踐行央企使命擔當。 “民生工程,容不得半點馬虎” “河道治理是房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管理要求級別最高,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是項目經理張杰在每晚例會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河道治理惠及民生,其工程質量對防災減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意義重大。“不能馬虎”這幾個字像是一道座右銘深深印刻在項目部的每一名工作人員心上。 晨曦初破,陽光灑在青龍湖的冰面上,反照上來一層帶著寒意的金光。項目部的管理人員天沒亮就早早起床,簡單吃過早飯就迎著早晨的寒風趕往項目現場,今天將迎來一波新的檢查。項目團隊將每一次迎檢視作大考,迎檢同時啟動內部全面自查,保證安全生產措施保障到位、文明施工體系落實到位、質量監督整改到位、各方責任壓實到位。 工程千秋業,質量一線牽。項目團隊和建設者們面對挑戰,將質量控制和關鍵環節的監管作為工作重點,通過執行標準化、規范化的施工流程,確保工程的精品質量。在項目現場,環境略顯蕭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施工現場機械轟鳴與工人辛勤工作的火熱場面。現場最醒目的是一道寬約60米、長1.3公里的河道。一架新建森林公園橋橫架在河道上,現已初具規模。就在前不久,大橋的“上梁”工程圓滿完成,標志著此次災后重建項目取得了關鍵進展。橋面上,路緣石支模已經完成,項目管理人員正多點測量路緣石鋼筋構件高度,反復對照圖紙,精確控制在25厘米上下,為接下來的澆灌做準備。 在新建森林公園橋上游右岸,正進行混凝土護腳和鉛絲石籠施工。進入冬季,為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凍,縮減水泥水化作用,項目技術人員增加了混凝土預養時間,以提高混凝土抗壓強度、密實性和耐久性。同時嚴格每2小時測溫,并形成測溫記錄。在施工前,項目部積極做好施工部署,通過開展混凝土澆筑施工方案討論、要點難點分析、技術交底等工作,確保現場施工人員掌握凝土澆筑工藝流程,保質保量完成混凝土澆筑。 全線鉛絲石籠護坡護底工程體量最大,預計石籠用量約14.3萬平方米。鉛絲石籠采用階式分層碼放,石籠內石料選用直徑20至30厘米的塊石,全部由工人篩檢。工程后期,鉛絲石籠表面將拋灑土壤層,用于生長草類植物,涵養水質。“鉛絲石籠的技術交底及過程監管,耗費了我們很多精力,過程看似簡單,但這些邊長1米的立方體石籠全部需要由人工進行碼放,以保證塊石縫隙達到5至10厘米的設計要求。縫隙過大,洪水沖刷時,會影響石料穩定,導致石籠位移。縫隙過小,則不利于透水功能。”為提高驗收合格率,項目負責人現場帶班值守,檢查施工人員進場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術交底情況,確保安全有序、質量過關、提升效率,保障完成工程節點目標。 面對龐大的工程量,為保證項目有序推進,必須確保物資供應及時到位。前期,項目部與業主方、監理方對預定標廠家進行實地考察,并總結形成報告,協助公司快速確定供應商,展現出極強的物資管理協調能力。為搶抓進度,項目部制定日工作進度計劃,統籌協調各部門,加強溝通,一體推進物資采購、生產、技術、安全有序進行。 “進入11月份,大風天氣頻發,到12月底,房山區累計發布大風藍色預警達6次。項目部對河道兩側6萬平方米的裸土進行苫蓋。中午前后我們會進行灑水作業,減少揚塵污染。在大力宣傳教育的同時,嚴禁一切明火出現。”項目安全負責人袁龍寶說。項目開工后,始終將安全生、綠色施工生產視為頭等大事,致力于“平安工地”的創建,通過構建一套精細化的管理體系,確保各個環節緊密相連。 繼承發揚 兩代電建人的光與熱 55與23,是項目部兩個極端的數字。是年齡,是團結起大家的一條線,也是電建精神在房山水毀災后重建項目的繼承和發揚。 李海林是項目一工區負責人,今年55歲,年齡最大。為節省時間,方便管理現場,李師傅在工人宿舍找了一處臨時住所。在他的辦公室和項目現場的臨時住所內,最顯眼的是一張勾畫得密密麻麻的工作進度表,也是李師傅的“任務清單”。在項目部,很少有人知道他何時走何時回,早出晚歸、與工人同吃同住是他工作生活的常態。“為推動項目穩步前進,必須注重與施工隊伍的溝通,我要對項目現場負責,對工程質量負責,也要對自己的工作職責負責。”榜樣不需要用言語來證明,有時他僅站在那里,就是一道光。 而這束光,正照在項目部其他的成員身上。今年7月,剛剛走出校園的李冰今年23歲,就被派到了房山水毀災后重建項目,成為該項目部年齡最小的一位員工。入職以來,他僅休假1天。當問及是否想家,能否適應這里艱苦的條件時,他說“有時會想,但工期緊、任務重,忙起來也就忘了。在冬天洗澡非常容易感冒,為了保證工程進度,我們不敢生病,必須將健康的身體作為工作的前提。”當提到項目部的其他同事時,李冰的臉上展現出了欣慰的笑容,“項目部的這些哥哥姐姐們對我很好,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目前,李冰積極投身于項目商務、合同、成本及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正在師傅王星的精心引領下迅速成長。正像二工區負責人趙春立總是掛在嘴邊的話,“我們這一代電建人要多關注年輕人,他們以后大有可為。”現如今,老一輩電建人堅韌不拔、恪盡職守的精神,正在新一代電建人身上發光發熱。 也許在外人看來,窩在山間的寒風就像刀子,吹在臉上是刺骨的疼。冰涼的水沖在手上,帶來的是皮膚干裂后痛癢。但在這片土地上,這早就成為20位項目管理人員工作與生活的常態。背井離鄉的孤單被項目部大家庭的熱情沖淡,惡劣天氣帶來的阻礙被智慧和毅力克服,項目建設推進的背后,是電建人始終以工程為重、舍小我保大局的奉獻精神與責任意識。 此時此刻,山間的風突然停了,一縷縷暖陽瀉下來,輕輕拍打在電建人的肩頭。他正站在高高的橋上,轉身回頭,停下手中的工作,他感受到清晨升起的太陽。又看向遠處,那是他當初滿懷壯志來時的路。他笑了,帶著感動的熱淚,因為他好像看見一渠清水正從他腳下緩緩流過。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